小鹿系列竞价软件覆盖百度、360、搜狗、神马四大搜索平台,采用独创的竞价算法,智能精准出价,一键批量查排名,根据关键词位置实时调整出价,降低出价虚高,稳定排名,节省企业预算。
小鹿竞价软件专题介绍:https://www.xiaolutg.com/bidding/fengchao?ref=menu
做销售,费用问题非常敏感。商场如战场,费用就是枪,是子弹,没有费用,等于上战场光用枪把子抡,当然不行。
但经销商是否真的清楚自己有多少费用可用呢?
如果你问他们,十有八九的回答是肯定的:清楚,当然清楚了!每批货的政策都很清楚,费用点数基本都是定了的,到多少货有多少费用,一算就得,哪有不清楚的?
遗憾的是,的确有很多经销商对费用到底多少、怎么算,心里是糊涂的!
25%的费用到底是多少?
厂家给经销商发了1000件单价10元的商品,总价值10000元。这批产品带25%费用,即赠品250件。厂家的意思是:经销商回款10000元,厂家再发赠品250件。
如果你是经销商,会怎么出货呢?
四赠一?
当然可以!那如果让你无搭赠出货,利用25%的费用做一个活动,那么每件货你能拿出多少钱来呢?
这还不简单!产品单价×费用点=可支配费用,即10元×0.25=2.5元,每件商品能拿出2.5元来做活动,1000件货就有2500元费用可以支配。
如果你得出这个答案,那这批货你就亏了500元!
亏哪了呢?
我们先按照四赠一来算,10元×4÷5=8元,每件商品实际到货成本8元,即每件商品只有2元的费用可用。那0.5元上哪去了?
其实,只要弄清厂家的出货搭赠数量就清楚了。厂家说有25%的费用,发货1000件赠品250件,赠品数占商品数的25%,这没错,但250件的货款只占总额的20%!如下图所示。
厂家所说的25%随货政策:
从上图可以看出,厂家所讲的“带25%费用,即赠品250件”,实际上应该理解成四赠一,而真正的“25%的费用”应该是三赠一:
如果这笔账没算清楚,那么兄弟,这5%的亏空你就自己掏腰包吧!
随货和后补
经销商非常清楚,终端常采用的顺加和倒扣两种费用计算方法的玄机所在。相同的费用点数,顺加和倒扣算出来的结果要差上好大一截。
其实,许多厂家也经常采用这种方式克扣费用,不过方式更隐晦一些罢了。这里,我们分析一下厂家常用的两种出费用方式:随货和后补。
我们仍然设定厂家的出货政策为十赠一。那么经销商会怎么理解这个政策呢?他会认为:我进了1000件货,应该获得100件赠品。
那赠品应该选择随货方式还是后补方式呢?
所谓随货,就是在经销商进货时赠品一同到达;所谓后补,就是经销商在进货后一段时间,厂家才将赠品发给经销商。一般说来,基于合作关系中的主动地位,厂家都会选择后补方式,很多经销商也觉得无所谓。随货还是后补,不都一样是100件赠品吗?不过是早给晚给的问题嘛!
错了!如果是后补方式,你本来的100件赠品,就会变成90.9件了!
为什么?
厂家会这么解释:这1000件产品你十赠一出货,赠品已经在这1000件货里,那么,实际售出商品就应该是909.09,赠品则是90.909件。但经销商是按照1000件货回款的,中间有90.909件的差额。那好啊,厂家把这部分补给你就结案了。
看到了吗?100件赠品就这样变成了90.909件。
且不说你这90.909件赠品怎么出手的厂家根本不会管,就算你知道吃亏了,货已经补完,这笔生意已经结案,厂家的算法也无懈可击,你能怎么办?
一般说来,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比较强势的品牌企业。这好像有点无赖,但只要你还要靠它过活,就得忍着。当然,厂家也不会每次都这样计算费用,毕竟是合作嘛。据我所知,还没有哪个厂家把如此霸道的费用结算方式协议化的,一般都是蒙那些大大咧咧、又不会计算的经销商。
厂家精明的小算盘
很多经销商会说,账都算到这个份上了,那我进货1000件,就要厂家答应后补赠品的数量必须为100件,这不就没问题了吗?
真的没问题吗?未必!在实际日常操作中,厂家还会打许多小算盘,让经销商防不胜防,导致隐性成本加大,利润流失。
仍以上例来分析,经销商实到产品1000件,赠品100件下月初到。
厂家的算法是:本月1000件商品十赠一出货,那么实出商品909.090909件,赠品90.90909件;
下月初的赠品100件十赠一出货,那么实出商品90.90909件,赠品9.090909件;
商品实际出货数加上后补赠品的实际出货数909.0909+90.90909=1000件。
OK,丝毫不差!
事实是如此吗?这0.909009是多少件货?或者它的价值是多少?绝大多数经销商算术时,个位以后都省略不计。结果,这些零头都作为损耗冲减了。
这些本是小钱,但就是这许许多多细微的小钱,造成了经销商不少的利润损耗。
忠告所有的营销人和经销商,尽管上面讲的都是细枝末节,但做生意嘛,省一分,就赚一分!
职位并不必然带来同仁的尊敬
文/杜书伍(联强国际集团总裁兼执行长)
作者简介:
杜书伍先生现任联强国际集团总裁兼执行长。杜先生首创销售、配送、维修三合一的创新经营模式,在杜先生的领导下,联强国际集团已成长为亚太最大3C通路商,入选美国《商业周刊》评选的全球IT百强,并获“台湾十大国际品牌”、“台湾最佳管理企业”等殊誉,杜先生个人也被推选为“台湾信息产业开拓史十大关键人物”。
在公司的组织架构下,因层级之分而有不同的职位。依照一个人经验与能力的不同,公司会授予他合适的职位,并赋予相对应的职权。然而,这只不过是法定的授予,并不必然意味着担任的职位越高,所获得他人欣赏、尊敬的程度也越高。
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,能力、经验的持续增长也需要过程,所以,一个人刚开始担任某一职位时,并不必然能立即完全胜任,毫无瑕疵。初上任者通常也会因为自己还未进入该职位所要求的状态,对职权的拿捏还不够纯熟,心态上比较战战兢兢、戒慎恐惧,于是便会广纳他人意见、虚心求教,在待人处事、沟通协调方面也会格外注意方方面面,藉此希望尽快胜任新职位,获得他人的认同。
而公司与全体同仁通常也知道初上任者需要一个调适期,他们会给予一定的时间,和某种程度的包容。亦即,一开始能力或许稍显不足,但是会等待其持续提升;经验也并非绝对丰富,但是会等待其逐步增长。
一段时间之后,随着能力、经验逐步提升,加上为人处事方面能够公正客观地处断,遇到问题勇于承担责任并加以解决,细心热诚地辅导同仁,冷静耐心地沟通协调,配合持续不断的虚心学习,任职者的工作能力将得到认可,为人处事也会被欣赏,赢得同仁的尊敬。
这种尊敬,完全是经由他自己平日点点滴滴的累积而得,因为公司虽然给了职位,但是却无法强迫同仁发自内心地产生对他的尊敬。许多受到同仁尊敬的主管,通常都是经由这样的过程而来。
但是我们也看到,有些人被授予职位后,初期或许还非常谦虚,凡事不耻下问,没有架子,可一段时间之后,等到他对于该职位上的事物熟悉了、进入状况了,原本战战兢兢、戒慎恐惧的态度便逐渐松懈下来,慢慢显露出喜欢品尝权力滋味的本性,享受透过职权支配他人的快感,严重者甚至滥用权力。这种人往往不能持续虚心地自我提升,学习如何更准确地拿捏职权的分寸以提升整体的运作。我们常说某个人“官僚”、“官气”,往往便是这种情形。他们即使坐上了某个较高的职位,也很难赢得同仁对他的尊敬。
在一家公司里,每一位同仁心中都有一把尺,主管平日需要评核同仁的工作表现,同仁同时也在心里仔细观察、衡量着每一个看得到的主管:哪些主管官僚官气,遇事便会摆姿态?哪些主管经常报喜不报忧,遮掩瑕疵,回避问题?哪些主管常常不自觉地夸大自己的功劳与绩效?哪些主管爱面子甚于辨是非,讨论事情常会做防卫性的辩解?而又有哪些主管是让大部分人打从心底里尊敬、佩服?
事实上,公司赋予一个人职位与职权,是给他一个空间、舞台。要成为受尊敬的主管,除了提升自身的见解、能力,把部门效能发挥到最好,细心辅导同仁,使其从工作中获致成长之外,更要随时切记,能力强只是正面的加分,性格上的缺点带给别人的负面印象,却会产生很大的减分效应,须格外提防。
一个稍有理性判断能力的人,也大多能认知到官僚、掩饰、自夸、爱面子等现象都应该避免。但这些现象往往是一个人的性格因素使然,常常在一举手、一投足之间,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。在组织中那么多双眼睛下,加上长时间的相处互动,这些性格必然无所遁形。唯有用健康、开放的心态,不断地提醒自己,调整自己内在的性格,假以时日,必能重新赢得他人的尊敬。
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干货资讯